孩子的学习兴趣
最近给瑶瑶在网上报了一个英语试听课。内容是挺好的,先是老师讲一篇英文绘本,然后有对应学习单词的游戏,之后需要孩子跟读单词及句子,简单而有趣。一开始告诉瑶瑶有这件事的时候她挺兴奋的。第一节课比较简单,学得也挺好,很喜欢游戏的环节,但读的时候声音比较小,不自信。作为在国外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我肯定是想让她尽快练好英语,所以她在学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鼓励她声音大一点,并及时纠正她的错误发音。第二节课讲的是颜色,她以前就知道,所以也比较简单,她同样的喜欢听课和游戏环节,不喜欢跟读的环节,我也同样的一边鼓励她说,一边纠正她的发音。到了第三节课,怎么说她也不想学了,我就很着急,明明之前学的挺好的,一节课时间也不长,我还陪着她一起听一起读,为什么就不想学了呢。她也说不出什么原因,就是说不想学了,还说为什么每天都要学英语。我苦口婆心说了半天也没用,最后我也说出了我小时候经常听到但不想听到的话:“爸爸小的时候学习条件比你现在差多了,现在的学习环境多好,爸爸那时候都坚持学了,你现在怎么不能坚持”。说完之后我一边生气一边反思,自栩教育理念比父母先进的我,为什么也用了自己并不支持的教育方法了呢?正好试听课群里的老师正在给家长讲,保持孩子对于英语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孩子刚开始都会看、听的多,说的少,刚开始说的少也没关系,听得多了自然就想说了,孩子都是有表达欲望的,尽量多鼓励孩子,不要太在意刚开始的发音。
看到这些我忽然想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挺难的。对于理解知识比孩子深得多的我,总想尽快的让孩子以我觉得对的方式接受知识,因为我感觉这样会事半功倍。而当她不好好配合的时候,我就会认为是她的问题,希望能通过说教让她尽快的按照我说的方式继续接受知识。而正如我前边说的,这其实也是我作为接受者所不喜欢的方式。
我的父母算是比较有学识,也有很多想让我接受的知识和经验,我自己算是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所以我深知这种方式的优势与劣势。按照父母说的方式去接受知识短期内确实是会提高效率,因为毕竟父母的总结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总是会被否定,自己会慢慢地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一切全听父母安排,久而久之没有了父母的安排自己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而且父母的学习方式是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在现在不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才慢慢体会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而任何需要自主的事情都要基于兴趣,在正常情况下,人是不会主动的去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的。
人往往会对自己擅长的事情很有兴趣,瑶瑶喜欢背《弟子规》是因为她背得好,经常得到大家的表扬,而由于她背得好,她就喜欢背,喜欢背,经常背,所以背得更好,这就是良性循环。最近瑶瑶喜欢玩拼图,是因为之前给她买了几个拼图,并且教她拼,而且她学会了,觉得拼得好有成就感,所以现在一有空就想拼。
回到学英语的话题,其实开始她是有兴趣的,这种兴趣源于未知,孩子往往对新奇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有趣的教学模式也实际上增加了她的学习兴趣,但学习毕竟不是游戏,总是会比较有难度的,对于瑶瑶来说开口读英语对她来说就是有难度的事,而当她不会读,读不好的时候,我虽然是在鼓励她,但是同时及时的纠正对她来说其实是一种打击。孩子都有攀比心理,当她发现我读的比她读的好的时候她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把这种挫败感转化为对学习英语的抵触。当然了,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产生抗压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一则她现在还小,抗压能力比较弱,二则是现在更重要的是让她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抵触。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事物的两面往往各有各的道理,最终还是要在实际情况中把握好这个度,不能太纵容,也不能太打压,正确的做法永远是不断的反思调整自己,尽量让孩子在保持兴趣的前提下自主的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