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一些要点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伤寒论》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伤寒论》
- 神丹 – 附子,乌头,人参,茯苓,半夏,朱砂
- 六味药都没有发汗作用,但这个药方却是治疗伤寒,恶寒,发热的方子。
- 常规用麻黄汤,这个方子是非常规方
- 甘遂 – 泻下药,有毒性
- 桂枝汤 – 辛温解表,适用于太阳证
- 承气汤 – 攻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证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伤寒论》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
桂枝汤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解肌表之邪。适用于脉浮缓,发热,汗出等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为太阳伤寒,应用麻黄汤。
酒客患太阳中风,不当服用桂枝汤。
-《伤寒论》
喝酒多的人体内往往湿热,辛能助热,甘能助湿,湿热得辛甘之药而壅滞于中,势必使胃气上逆而致呕。用辛凉以彻其热,辛苦以消其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
太阳中风证,服桂枝汤,本应病愈。现在没有病愈,反而见烦,是因为表邪太盛,阻于经络,药不胜病,正邪交争。先刺风池,风府以疏通经络,泄太阳风邪。经络中风邪得挫,再服桂枝汤以解肌表,即可痊愈。
“烦”:热头痛 – 《说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
本条是阴阳俱虚,误服桂枝汤后的变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是阳虚之征;心烦,脚挛急是阴虚之征。 辨识“自汗出”的病变证机是卫气因阳虚而不能固护营阴。 辨识“小便数”的病变证机是阳虚不能温固阴津而下泄。 辨识“心烦”的病变证机是阴虚生热而扰心神。 辨识“微恶寒”的病变证机是卫因阳虚而不能温煦肌表。 辨识“脚挛急”的病变证机是筋脉既不得阳气温煦,又不得阴津滋润。
服桂枝汤后阳愈虚而四肢厥冷,阴愈伤而咽中干燥,烦燥是阳虚阴阳不能相济,吐逆是阳虚寒气上逆。 阴阳两虚之时,救逆方法先复其阳,后复其阴。 甘草干姜汤辛甘扶阳,阳复则厥愈足温。再用芍药甘草汤苦甘化阴以复阴,阴复则两脚即伸。 若因服温药复阳致胃热而见谵语(阳明证),用调胃承气汤(大黄,炙甘草,芒硝)和胃,但不能清热太过,所以“少与”。 汗出多伤阳气,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温中散寒,回阳。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伤寒论》
脉浮 – 表证,数 – 热,主热在表,应用汗法解表。 用下法伤里气。虽然还有表证,不能再发汗。重点在于培养正气。 小建中汤 – 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伤寒论》
脉浮紧,主表实。 用麻黄汤发汗时,必表实而里不虚者可用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
荣气 – 营气 自汗营卫不和,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反止。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
衄 – nǜ – 鼻孔出血 衄点滴不成流,不得以衄家不可发汗为辞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
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甘草 小便赤浊为里热,小便清长非里热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
麻黄汤发汗解表后,又反复,不宜再发汗太过,用桂枝汤。使邪去而正不伤。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伤寒论》
不能看到小便不利,就用利小便的药,否则只能加重损伤津液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伤寒论》
上条伤津未亡阳,本条亡阳后已转虚证。上条还可自愈,本条较严重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 振寒就是寒冷而战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