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区别与定位
今天与父亲又一次讨论了中西医的区别,更加深了我对于中西医的理解。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本质上是思路的区别,是两种文化对于病的认识与理解的不同。
中医有阴阳五行学说,把世间万物的关系用二分法-阴阴,和五分法-五行来表示。阴阳讲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其中又包含阴阳的依存互根,对立统一,消长平衡,相互转换。而五行讲的是事物的生克制化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这样,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就概括完了,凡物与物的联系均逃不出这两种关系。中医是基于此看待人体,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内分五脏六腑,分别与五行对应形成生克制化关系。外界环境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对应的人体内环境也有风,寒,湿,燥,火。自然界是平衡的,人体内也应该是平衡的,之所以生病,或者出现不适的症状,就是因为人体内平衡的环境被打破了。而打破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外界六气过多,自身感受到外界侵袭,如:天热中暑。也可能是自身原因缺失导致失衡。无论如何,生病都是体内环境失衡的结果。而要治病则需要调理体内环境使其恢复平衡。所以中医看病要先辨症,只有辨清了症候,才能对症下药。
西医的理论基础基于对人体解剖的认识,科学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西医对于人体内环境的认识程度。从系统到组织,从器官到细胞,从细胞又到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西医对于人体内的微观环境认识越来越深刻,各项相应的检查也越来越精确。西医对于病的认识基于检查,当检查出某些物质超标则判定为某种疾病,进而研制出相应的药物来减少或者消灭这种物质。相应的,如果某些物质过少,则用对应药物补充。
对比中西医对于人体和病的认识不难发现,中医看待病情要找原因,从宏观上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 – 阴阳平衡,五行平衡。西医看待病情是要找出具体哪个物质失衡,用药物去调整微观的平衡。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从宏观上去找对于这个患者来说,到底是什么失衡,衡量标准在于症状及体征。症状是患者自己感受到的不适状况,体征是医生观察到的,患者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而症状与体征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这时候就需要分清真与假。比如一个人被冻的脸发红,“怕冷”是寒性症状,“脸红”则是热性体征。弄清楚“怕冷”是真,而“脸红”是因寒致热,就会以“驱寒”作为治疗手段,而非“散热”。所以中医会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看上去两个人的症状完全不同,但是却以同一种方法治疗,或者两个人症状相似,却以不同甚至相反的方法治疗。一句话,中医的治疗基于辨症。辨症对,则药到病除,辨症错,则可能越治越重。
西医从检查着手,衡量标准在于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患者的感觉则作为参考,或者是进行某项检查的条件。而标准值的制定则是大数据统计的结果。大数据统计出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或者平均区间,然后再拿这个标准值来对照每一个人,缺则补,多则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会有误差。标准的制定就意味着是以大多数人的平衡状态来衡量每一个人,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没有太大问题,但对于少部分本身指标就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人来说,就会出现误诊的情况。比如大多数人正常的呼吸是每分钟12到20次,这就是一个标准区间,如果呼吸不在这个区间,则西医就会判定为有问题,进而采取措施。但试想如果一个人本身身体素质很好,他的呼吸可能就会比大多数人慢,那么如果在不了解这个人正常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发现他的呼吸没有达到标准,则很可能被认定为异常,进而进行抢救,打乱了他本来的呼吸节奏,有可能适得其反。
西医治病基于检查,所以会出现明明一个人没有感觉任何不适,但是一检查,发现各种问题。又或者一个人明显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但是各项检查却又正常的情况。得益于西医先进的检查手段,有些病证可以提前发现和治疗,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小病大治,治疗不得当的情况。
中医相当于私人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他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学习方案。而西医相当于学校老师,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听到的都是一套标准化的学习流程。作为学生的我们,想把学习搞好,则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不能单纯的指望老师。相应的,我们想把身体搞好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因此,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更需要每个人学习中医的理念,把中医的思想贯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中医的观念为主,以西医的检查治疗手段为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正确的看待病情,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2020-10-20 补充
在认可中医调节人体内环境,西医针对性补压灭切的基础下 中医与西医相比的最重要优势在于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调理整体,让内环境和谐,机体自己解决病情 西医针对性强,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但一则并没有解决内环境问题,根本问题,二则消除症状有时反而会掩盖真实的病情
正确的做法是以中医调节人体内环境为主,尽量让机体自愈,症状实在严重的时候以西医的方法临时帮助一下,缓解后继续以中医的方法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