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笔记
# 病症
# 脉象
弦脉 - 肝气郁结,肝气不舒
滑脉 - 痰湿,湿盛
浮脉 - 表证
数脉 - 热证
迟脉 - 寒证,里证,气滞
涩脉 - 气滞
细脉 - 阴虚
脉迟而有力,两种情况
- 锻炼有素
- 无力推动
# 舌苔
齿痕 - 脾虚
裂纹 - 热
舌边红 - 肝胆热
灰黑
- 润 - 寒极
- 燥 - 热极
# 脾
主肌肉四肢 脾虚可能会出现乏力,甚至一过性断片
# 肝
- 肝气郁结
- 肝阳上亢
- 头晕,头疼
- 肝风内动
- 震颤
肝掌 - 肝气郁结
# 肺
肺炎会导致咳嗽,一般不会发太高的烧
如果不咳嗽不是肺炎
# 胃
溃疡
- 饭后疼是胃溃疡
- 饭前疼是十二指肠溃疡
- 不舒服,出现烧心可能是胃溃疡前兆
- 溃疡
- 海螵蛸,鸡内金,甘草制成粉剂冲服治疗胃溃疡
胃炎
- 疼痛发作时一般三至五天
胃热
- 消食易饥,易吃多
- 胃强脾弱,表现为欲多吃,但不消化
# 肠
肠套叠或肠梗阻 - 平躺, 让人帮忙扶着腰, 上下墩一下, 很快就好了
# 肾
结石 - 温肾,利尿,小于1cm可排出
# 四肢
- 单侧上肢及下肢同时出现问题,考虑脑部问题
- 脑部问题压迫神经会出现运动障碍,如果没有运动障碍不是脑部问题
- 单侧上肢或下肢有问题,上肢考虑颈椎,下肢考虑腰椎
- 脊椎压迫会出现长时间麻的感觉
- 如果是一过性麻,一般不是脊椎问题,考虑肢体本身的问题
# 痛经
- 经前疼 - 血瘀
- 经中疼 - 气虚
- 经后疼 - 血虚
# 血糖
- 空腹 3.9 - 6.11
- 随机 11
- 餐后 不超过11
血糖高导致毛细血管浸泡在高浓度的糖中,影响眼,肾,脚趾,在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其实血糖高没有关系
# 汗
- 表汗
- 风寒
- 表实
- 汗孔闭塞, 无汗, 汗出不来
- 发热, 恶寒, 无汗
- 说明卫外功能好, 汗孔闭塞, 阻止外寒侵袭, 但是无法出汗, 热量不能外发, 导致发热
- 由于汗孔闭塞, 气发不出去, 只能从肺出, 形成咳嗽
- 发热解表, 辛温解表
-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麻黄汤)
- 早期发热解表可以解决
- 长期不治咳嗽会发展严重, 影响肺的宣发, 需要宣肺止咳
- 表虚
- 卫外功能弱, 汗孔不闭塞
- 微汗出, 发热不重
- 辛温解表
- 桂枝, 白芍, 甘草, 大枣, 生姜 (桂枝汤)
- 生姜温通, 大枣补气
- 表实
- 风热
- 外感风热, 发热, 恶热, 咽喉疼, 多汗
- 风寒
- 里汗
- 自汗
- 气虚, 白天出汗, 汗孔不能正常闭塞
- 活动后加重
- 盗汗
- 阴虚
- 卫外功能好, 白天不发热, 晚上阳气弱, 出汗
- 大汗
- 夏天出汗, 热绝对多
- 战汗
- 正邪交争
- 自汗
- 局部汗
- 头汗
- 手足汗
- 脾虚,湿分布不均
# 痛风
血尿酸正常420以下,正常情况下由大小便排出,排出不畅时会积聚形成痛风。多由大拇脚趾趾关节处肿胀,严重时形成结晶。
吃肉,豆制品,嘌呤多的食物多容易形成痛风。吃的多的话需要相应的锻炼来消耗
西医用药
- 药物降尿酸,只降低一时的尿酸量,需要持续用药
- 做手术摘取结晶,摘取后只解决一时的结晶问题,并不影响以后继续结晶
- 止疼药,只止疼,不起其它作用
# 带状疱诊
- 多是热毒至胜
- 有大便干等症状说明是实热
- 有饮食问题等症状说明是湿热,用清热祛湿药
- 以上问题都没有说明是血热,用清热凉血药
# 黄疸
- 目黄,身黄,小便黄
- 胆汁为黄色
- 如果大便白,说明通路问题,胆汁应从大便排而未正常排
- 可能是结石,或肿瘤,胆管阻塞
- 如果没有大便白,说明是胆汁分泌多
- 湿盛
- 袪湿利黄
# 肿瘤
两手脉象差别很大
# 面瘫
- 单纯性面瘫
- 多是温差大,受风引起
- 乳突炎引起的
- 耳后乳突处疼
- 中枢神经引起的
- 大脑出问题造成一侧肢体障碍
# 胆结石
- 右上腹疼痛向肩背部放射
- 肝胆功能失调
- 胆汁有沉淀形成结石
- 不排结石时禁吃高脂肪高蛋白
- 排结石时鼓励吃高脂肪高蛋白,煎鸡蛋,大鱼大肉等,加上中药作用,一鼓作气排出
- 金钱草 30 郁金 12 枳实 12 木香 12 柴胡 12 黄芩 12 大黄 9
胆石柴芩郁金钱,枳黄木香再加减
# 艾灸
- 疏通经络
- 如病在经络可用,病在腑则无用
# 上身热,下身寒
- 需要引火归元
- 上清热,下通便
- 菊花,桑叶 清上热
- 枳实,厚朴 下通便
# 风湿类风湿
- 风湿
- 大关节疼痛
- 类风湿
- 小关节疼痛
一般各关节都会疼痛,如果只有一个(手、脚)关节疼痛,一般不是风湿或类风湿
# 荨麻疹
- 起起落落
- 高出皮肤
- 痒
# 厥证
- 气厥
- 血厥
- 痰厥
- 暑厥
- 食厥
# 穴位
- 补虚穴: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关,阴陵泉
- 泻实穴:水沟,阳陵泉,合谷,十宣。十二井,曲池,大椎(泻热)。
# 治疗理念
- 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治病求本,不同症状反应不同证候,分清标与本,急则标,缓则本
- 临床发现实证多虚证少,虚证多是因实致虚。如:气滞因湿盛。
- 更多是分布不均匀
- 袪邪以扶正
- 肾为水之下源,肺为水之上源,肾阳不足,不足以气化水湿,湿困与肺,导致咳嗽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 分清正邪,阴阳
- 因人时地而宜
# 辨证
- 饥不欲食 - 胃阴虚
- 泻下黄糜,肛门灼热 - 大肠湿热
# 其它
正与邪的关系问题
- 本质上还是阳气不足
- 邪盛相对阳气虚
- 但需要根据情况选择袪邪还是扶正
- 闭门留寇
- 该泻时止泻
- 该发汗时止汗
- 该吐时止呕
马齿苋入药可以清热凉血,但做成菜饼直接吃会上火。说明马齿苋本身是热性的,表面有凉性的机制,煮药时会将凉性机制煮出来。
谐调是宏观的平衡,微观的均匀
先考虑吃饭,大便问题,然后睡眠问题
肌酐, 尿素氮 - 肾功能标志
皮肤问题 - 多为血热或血燥
白血球 - 正常5000 - 10000 (现在改为4 - 10)
耳鸣 - 上火所致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气虚 - 活动后加重
口苦
- 一般为肝胆湿热
- 如果是热症则清热,如果不是则滋阴 (生地)
口酸
- 湿盛
手术后多伤津,舌无苔
温肾时有时需要配以利水药,通利,防止上火
- 心脏问题以心慌,气短,胸闷,出汗为主,运动后加重
- 如果以全身无力为主,有可能是低血糖,或其它情况,不一定是心脏问题
叹息 - 肝气不舒
坐骨神经疼 - 直抬腿抬不起来
血沉高说明与血液有关,血沉不高多是外感,不是内因
心电图T坡倒置说明心肌缺血
- 病情上午重,下午轻说明不通,活动开了通畅了减轻
- 病情上午轻,下午重说明虚,活动后无力
单纯嘴歪眼斜考虑面瘫,如果有语言障碍是脑梗
- 游走性疼痛
- 风邪
- 虚
# 输液
血容量低时输液可以迅速保持血容量的恢复,使血管不至于塌陷从而出现各种问题。
可以迅速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物质平衡。
输液的作用:给液体,给药物,给营养物质,给血
西医由于理论,检查,治疗手段的更新,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
中医一开始要建立正确的辨证观念,之后积累经验让辨证更准,用药更精确
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 一通二和三滋四化五清六理
- 通二便
- 和脾胃
- 滋阴
- 温阳化湿
- 清热
- 理气
# 阴阳平衡
以阴阳平衡状态为3:3时,3:2是阳虚。 以阴阳平衡状态为2:2时,3:2是阴盛。
- 人的体质是正常状态下的不同
- 阴弱体质易渴
- 阳强体质易瘦,易上火
- 阳弱体质易怕冷
- 阴强体质易胖
- 生理是 “强弱”,病理是 “盛虚”
# 药效
海螵蛸 - 治胃酸、收敛
瓦楞子 - 治胃酸、收敛
当归 - 补血、活血、润便
枸杞 - 补血
熟地 - 滋阴,补血
元胡 - 活血止疼
川芎 - 活血止疼
香附 - 理气止疼
怀牛膝、桑寄生、川断 - 强腰健肾壮骨
白芍 - 缓急止疼
炒卜子 - 理气健脾、健脾和胃、腹胀时用
焦三仙 - 健脾和胃
鸡内金 - 化食积滞
陈皮 - 健脾燥湿
茯苓 - 健脾、淡渗利湿
炒白术 - 健脾补气
山药 - 健脾补肾
葛根 - 生津
砂仁,薏仁 - 健脾燥湿,偏和胃
苍术 - 健脾燥湿,偏燥湿
薏苡仁 - 利水消肿、健脾渗湿
芡实 - 收涩,益肾固精、健脾止泻
茅根 - 利尿
霍香,佩兰 - 芳香化湿
甘草 - 调和药性
*仁 - 有滑肠作用,如果大便稀则尽量避免使用
黄芪,党参 - 补气
瓜蒌,薤白 - 宽胸理气
木香 - 理气
乌药 -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丁香、沉香 - 降气
川牛膝 - 引血下行、强筋健骨、活血理气止疼
川牛膝,川木瓜 - 引血下行(用于下肢疼、困)
柏子仁 - 养心安神
酸枣仁 - 安神
黄连 - 清胃热
黄苓,胆草 - 治口苦、清热
黄柏 - 清下焦热
茯苓+山药 - 治血糖
杜仲,菟丝子 - 补肾阳
山萸肉 - 补肝肾
黄精 - 益肾补阴
麦冬 - 滋阴
生地 - 滋阴凉血
麻黄根,浮小麦 - 固表止汗
茵陈 - 利湿退黄
丝瓜络 - 体外通经络
菖蒲 - 芳香开窍、化痰
冰片 - 芳香开窍
白芷 - 治额前疼
青蒿鳖甲汤 - 除虚热
百花皆升,唯旋覆独降
旋覆花,代赭石 降胃气,止呕
秦皮 - 治痛风
理气药
- 木香,元胡,香附 - 理气止疼
- 佛手,枳壳 - 胸部
- 乌药 - 腹部
- 川楝子 - 胁肋部
- 川牛膝 - 下肢
- 川木瓜 - 脚
疹
- 疱疹 - 以疼为主
- 麻疹 - 发烧,流泪,乏力
- 湿疹 - 集中,疹小
- 风疹 - 高出皮肤,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