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养生
# 四季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 长夏为夏秋交替之时,用以凑五行之数
# 春季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四气调神大论》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开始恢复,主“生”,总体来说符合“生”这个规律的做法都是顺应春天这个季节的。文中提到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都是顺应了“生”的规律。此处可以联想到古代都是“秋后问斩”,即便人犯了死罪,也最好不要在春天行杀伐之事。都是为了顺应季节的特性。
春季应“夜卧早起”,这里其实是因为白天开始慢慢变长,不需要睡那么早,等天黑了再睡觉,最大程度上接受阳气的温养。古人晚上是没有电灯的,一般很早就睡了,但是具体到现在的生活来说,这里说的晚一点睡,也比现在大多数人实际的睡觉时间要早了,所以可不是说春天让你熬夜到凌晨的意思。早起则是古今一致的,天亮了就要起床了,也是为了可以最大程度的接收阳气的滋养。“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早上起来,应该在开阔的地方走一走,沐浴在阳光之下,感受春天的生机。“被”这里是“披”的意思,也就是披发,不要把头发扎住,让头发自由的散开,“缓形”就是放松形体,穿宽松一点的衣服,以一个轻松愉快的状态度过一天。“以使志生”,这里的志就是情志,包括意志,志向。春天主生,所以如果顺应了这个季节特征,就可以生出意志力,生出远大的志向,也是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大好时机,所以一定要抓住春天的时机进行创作。
春对应肝,如果没有顺应春季的“生之道”,就会伤肝,肝属木,木生火,伤了肝木,就会影响心火的化生,夏季对应心火,因此到了夏季就会有“寒变”。夏主“长”,所以影响了心火的化生,也就影响了夏季“长”的规律,“奉长者少”。
总结来说春季就是养生之道。应该顺应生的规律。
# 夏季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四气调神大论》
夏季阳气达到最盛,各类物产丰富,开始开花结果,是养“长”的季节。
“天地气交”,夏季阳光强烈,光照在地下,水气蒸发到空中,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呈现出的就是一种阴阳相交,天地互通的状态。地上的水蒸发的多,所以夏季雨水比较多。
对于人来说应该“夜卧早起”,这一点跟春天一样。“无厌于日”,就是说不要害怕光照的强烈,夏季就应该多出门晒太阳,多出汗,“使气得泄”,汗从皮肤的毛孔中渗出。毛孔,中医也叫“气门”,出汗才能让气门通畅,所以要趁着夏天多出汗,让气门充分的通畅,也带动体内的气机充分的通畅,这样才是顺应养长之道。
“使志无怒”,就是说不要把怒气憋在心里,影响自己的志向和心志,要想办法疏导发泄出来。夏季天地在交融,人与自然也要交融,把汗发散出来,让气门畅通,把怒发散出来,让志畅通,“若所爱在外”,向周围的人表达善意,爱意,多帮助别人,让心畅通。“使华英成秀”,像植物一样开花结出果实,这样到了秋季才能收获。
夏季对应心,违背了夏季的养长之道就会伤心,心属火,火生土,就会影响长夏的脾土,土生金,进而影响到秋季的肺金,秋天就会相应的得与肺有关的病。秋季收获的少了,到了冬季病就只会加重。
总结来说夏季要奉行养长之道,多晒太阳多运动,多对他人表达善意,把一切不开心的事散发出来,让心气充分的通畅。
# 秋季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四气调神大论》
秋季阳气开始减弱,阴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收敛,容纳。是养“收”的季节。
秋季人应该早睡早起,学习鸡的作息规律。“使志安宁”,燥动了一夏天的心志,现在要开始归于平静了。秋天万物肃杀,这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悲凉的感觉,所以此时要注意收敛自己的情绪,不能再像夏季那么外放,要让自己的心情稳定,收敛心神,让心境变得平和。让肺气变得清静,为冬天的收藏做准备。秋季对应肺,所以秋季要注意养肺,可以吃一些润肺的食物。
秋对应肺,肺属金,金生水,秋季如果没有顺应好养收之道,就会影响冬天的肾水,肾不能很好的固摄,就会拉肚子,也就是“飧泄”。秋收的阳气不足,身体就难以很好的消化吸收,就会造成腹泻。
总结来说秋季要奉行养收之道,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太过外放,大喜大悲,如果收的不够,到了冬天就会储备不足,出现各种问题。
# 冬季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气调神大论》
冬季阴气达到最盛,万物开始潜藏。是养“藏”的季节。
冬季人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了,有阳气了再起床。让自己的心志潜伏隐匿下来,这个时候心思就不要那么活络了,一切以存,藏为主,要学会静心养神。因为冬季本身阳气就少,所以还是应该多晒太阳,补充阳气。注意保暖,适当的运动,动则生阳,但是不要出太多的汗,否则阳气都随汗水泄出体外了,得不偿失。冬季应该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有助于补充阳气。
冬季对应肾,肾属水,水生木,冬季如果没有顺应养藏之道,就会影响春季肝木的化生。到了春天容易萎靡不振,精神不好。阳气上逆称为“厥”,“四肢厥逆”就是手脚冰凉,因此如果一到春天就容易手脚冰凉,大多就是因为冬季没有注意好“藏”,不光是保暖,也要注意心神,精气的储藏。冬季藏的不够,春季就生不出萌芽了。
总结来说,冬季要奉行养藏之道,要学会保护精气神,不能外泄太多,也要注意进行适当的补充,给春天储备好足够的能量。
# 总结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四气调神大论》
中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治未病,要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保护自己不得病,而不是等到得了病再去治。上边讲的四季的养生之道都是相互关联的,环环相扣,一环没做好就会影响下一环。所以得病都不是一时而起的,看似好像是突然得了病,其实都是长期行为不当,积累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