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证
#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凡感受风寒病邪,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 经证
- 邪在肌表
- 中风
- 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
- 表虚证
- 病机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
- 伤寒
- 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呕逆、身疼、骨节疼痛、脉浮紧
- 表实证
- 病机为卫阳被遏,营血因而郁滞不通
- 治疗用汗法,辛温解表
# 腑证
- 太阳经邪不解,随经入于膀胱
- 蓄水证
- 病邪在气分
- 发热、汗出、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
- 治疗用化气行水之法
- 蓄血证
- 病邪在血分
- 小腹急结或少腹满、如狂、发狂、小便利、大便黑腻如漆
- 治疗用破血逐瘀之法
# 阳明病证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亢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
- 里热实证
- 化热伤津
-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 阳明属胃与大肠,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
- 脾喜燥恶湿,胃恶燥喜润,脾与胃燥湿相济
- 大肠传化糟粕,赖肺气之肃降和津液之敷布,因而能排泄传导
# 经证
邪传入里,虽邪热炽盛,而肠中并无燥屎阻结
- 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舌苔黄燥
- 治疗用清法,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药
# 腑证
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
- 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
- 治疗用下法,用苦寒泻下的药
# 脾约证
- 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而出现大便秘
- 治疗用润下缓通
# 湿热
阳明郁热不解,若与湿相结,湿热不能通过出汗外散与小便排出,则湿热蕴蒸阳明,阻滞气化,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熏染肌肤,发黄。
- 无汗或但头汗出
- 小便不利
- 身目发黄,鲜明如橘子色
- 腹微满
- 或发热,或兼表证
- 治疗发黄如热胜于湿则用清热利胆渗湿药,如湿胜于热则用温化寒湿之药
# 少阳病证
少阳病是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而在半表半里的证候。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
# 少阳兼里实之证
- 往来寒热、口苦、腹满痛、不大便、潮热微烦
# 少阳兼里虚之证
- 腹中急痛
# 少阳兼表未和之证
-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
# 病机
少阳属胆与三焦,肝与胆表里,三焦与心包表里。
正常 – 胆藏胆汁,肝主疏泄,脾胃纳谷消化功能健全。相火游行于三焦,内寄于肝胆。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的道路。
病理 – 外邪侵犯少阳,肝胆之气火受影响,上逆或上亢,出现口苦,咽干,目眩。胆气不能下降,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消化功能失常的症状。正邪交争,往来寒热。
# 治疗
治疗以和解表里为主,不可使用汗、吐、下各法。
- 少阳病邪不在表,不可发汗。若汗,常因损伤津液,耗伤正气,反使病邪内传。
- 少阳病邪不在里,误下会伤阴,阴虚火动,则易成惊
- 胸中无实邪,不能吐,吐则伤阳而易成心悸
小柴胡汤
-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 柴胡 – 解表退热
- 黄芩 – 清热燥湿
- 人参 – 补气
- 甘草 – 补气,调和药性
- 半夏 – 降逆止呕, 燥湿化痰
- 生姜 –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 大枣 – 养血安神, 补中益气
# 太阴病证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脾虚湿盛。太阴病可由三阳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起,也可由于风寒之邪直接侵袭而起病。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
- 太阴病的腹满痛与阳明病的腹满痛不同
- 阳明病为实热燥屎内结,腹满痛必甚,痛必拒按
- 太阴病腹满痛为虚寒,腹满痛时减,喜按或得温而缓
- 自利 – 由于身体内部因素如脾肾阳虚或中气不运所致的慢性腹泻,一般不伴有其他胃肠道症状
- 太阴病的自利,多具有口不渴的特点,即使渴,只喜热饮,且饮不多
- 脾主四肢肌肉,风湿之邪侵袭肌表,郁而不达,还可出现四肢烦疼的证候
# 病机
脾以升为常,肺以降为顺。脾主运化,升清阳,大肠赖肺气之肃降和津液之敷布而能排泄传导。脾与胃,肺与大肠功能协调,水谷气之消化,运输,升降得以维持正常。清阳得升,则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浊阴得降,则糟粕化物才能排出体外。
病理状态,寒湿内阻而损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或因治疗失当损及肠胃,都会影响水谷气的消化排泄,出现太阴病证候。由于寒湿之邪阻碍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胃气不降而上逆,故呕吐;脾运失健,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影响肠道,故自利。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太阴病可能转变为阳明病
# 治疗
太阴病是里虚寒证,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太阴病常兼有其他证候,如表证偏重,先行解表;里证为急,先治其里。
# 少阴病证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后和最危重的阶段。病至少阴,抗病机能明显衰减,表现为全身之里虚寒证。脉微细、但欲寐。阳气衰微,营血不足,所以脉微细,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
# 寒化证
- 少阴虚寒本证
- 本证是指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阳气衰惫,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 无热恶寒、心烦、吐利、渴喜热饮、饮而不多、小便清长、四肢厥逆、踡卧等阳虚为主的症状
- 也可能出现阴极似阳的假热证,因虚阳被阴寒格拒,反见发热、面赤或烦燥等
# 热化证
- 少阴的变证
- 本证是指病邪深入少阴从阳化热,阴虚阳亢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 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咽痛、咽中生疮等以阴虚为主的症状
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少阴病初起会兼有太阳表证,在少阴热化证中,阳气渐复,邪归胃腑,也可出现口燥咽干、腹胀不大便、泄利清水、心下疼痛等阳明里实证
# 病机
正常 – 心主血脉,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对人体生理活动起统领作用。肾主藏精,水火寄寓其中,为“先天之本”,为生命之根。心火通过经脉下达于肾,肾水因阳气作用上交于心,水火既济。
病理 – 心肾虚衰,肾水不能上升或心火不能下降,引起气血失调。阳气不足,脉微,阴血不足,脉细,气血虚衰,精神不振,但欲寐。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出现寒化证;若寒盛虚极,阳气被格拒于外,出现假阳证。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心烦、不得眠、咽痛、舌红、脉细数等热化证
# 治疗
扶阳,育阴为主。扶阳针对寒化证,育阴针对热化证。扶阳宜温补,育阴兼清热。
寒化证:四逆汤 – 附子(制)、干姜、炙甘草
热化证:黄连阿胶汤 – 黄连、阿胶、黄芩、芍药、鸡子黄
# 厥阴病证
厥阴病为伤寒之较后阶段,病情复杂危重,属于寒热错杂的证候,临床特点为寒热交错。
# 上热下寒证
- 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 糖尿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前三证是上热,后三证是下寒
# 厥热胜复证
- 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 厥逆 –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而能复苏
- 若厥与热交错时间相等,或热多于厥,表示正能胜邪,为向愈之征兆
- 厥多于热,或厥回后发热不止,为正不胜邪,病势进展或恶化
# 厥逆证
- 厥逆 – 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 寒盛而厥者为寒厥
-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
- 热深而厥者为热厥
- 伤寒脉滑
- 蛔虫内扰而厥者为蛔厥
- 伤寒脉微,得食而呕,又烦者
- 真阳衰脱而厥者为脏厥
- 伤寒脉微,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 水邪乘心而为厥
- 伤寒厥而心下悸
- 痰涎壅塞而为厥
-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
# 下利吐哕证
- 下利
- 湿热下利 – 邪热交阻,下迫肠道,出现“热利下重”
- 实热下利 – 宿食停积,邪热不得下泄,热结旁流,以“下利谵语”为主证
- 虚寒下利 – 阴寒内盛,阳气遏郁,出现“下利清谷”为主证
- 下利清谷:泄泻时所泻之物清稀,并杂有不消化食物
- 吐哕
- 寒饮呕吐 – 寒饮停蓄,以阴寒上逆所致“干呕,吐涎沫,头痛”为主证
- 发热呕吐 – 里证出表,出现“呕而发热”
- 里实哕逆 – 因水聚为患,或腑实燥结,胃气上逆,出现“哕而腹满”
# 病机
正常 – 心包络之相火下交,则肾水得以涵养肝木,因此,肝之疏泄条达,亦随之而保持正常。水火既济,三焦之气通畅,则上焦清和,下焦温暖。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上清而下温,人体健康。
病理 – 病邪侵入或内陷,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亦受邪犯,相火炎上而为热,心火不能下达而为寒,些即上热下寒之病机。
# 治疗
热者清下,寒者温补。除药物治疗外,还可用灸法。厥阴病的治疗应随时照顾阴阳气的顺接,厥者应注意回阳,同时注意保存阴液。
禁例 – 厥逆不可攻下;下利清谷不可攻表;内痈呕吐不可治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