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能力
最近听到了一对父母与子女关于独处与社交的争论。父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而子女却认为那只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自己喜欢独处就不必去学习如何交际。
其实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代人类似的争论。有关于生活方式的争论,比如天冷了要不要穿秋裤;有关于未来规划的争论,比如父母想让子女留在身边,而子女想去大城市拼搏;也有关于人生阶段的争论,比如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些争论往往是父母想要以自己的经验指导子女,而子女却更想遵从自己认定的选择。
这类争论往往是双方各执一词,说得好像都有道理,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这首先是一种选择,其次是一种能力。
# 选择
在我们父辈小的时候与他们的父母似乎没有这些争论,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基本无暇顾及这些,另一方面是当时的信息交流远不如现在方便,大家也没有专门关注与探讨这些问题。到了我们这一辈小的时候,吃穿用度基本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父母开始转而关注我们的学习及生活,同时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大家开始不断地探讨共性问题,“独立,自由”似乎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向世界宣告成熟的标志,“我行我素”是一种很酷的风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
追求自由,独立,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当然是对的,但与此同时,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不断的提高,充实自己,也十分重要,独立并不等于固执。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喜好也不一样,有些人喜欢社交,享受与所有人都打成一片的氛围,有些人喜欢独处,享受自己一个人的安静时光。这当然无所谓好坏对错,只是单纯的不同选择而已。但这背后其实还有一层机制,那就是擅于交际或者安于独处的能力。
# 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舒适圈其实就是你习惯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点。当有人在圈外向你招手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想往圈里退,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感到舒服。接触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可能会让人感到焦虑,迷茫,但是勇于拓宽自己的舒适圈才是能力提升的表现。回到独处与社交的话题,其实不管父母的本意如何,我们都应该把这种建议看做是对我们能力提升的要求。
人在社会中生存,免不了与其他人打交道,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与此同时,享受独处也同样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所以对于整天花天酒地,呼朋引伴的人来说,他需要提高的是独处的能力;而对于不擅言谈,不苟言笑的人来说,他需要提高的是社交的能力。其实现在网上众说纷纭,这两种情况都有人研究与探讨,只不过大多数人只关心与自己一致的话题。喜欢社交的人只看有关社交重要性的文章,更加深了自己要努力变得八面玲珑的决心,喜欢独处的人只看有关如何独立,张扬个性的文章,更加认定只有这样才是“做自己”。
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其实是当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能够享受独处的时光,而当需要与人社交的时候也能够从容应对,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人对未知有恐惧,又有好奇,人成长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 心态
归根结底这其实是心态上的调整。无论他的初衷如何,别人的忠告,终归都是建议,最终的选择权还在我们自己。但是在选择之前需要想明白的是,你有没有做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准备。
所谓做好准备其实是调整好心态。人生在世怎么活不是活呢,如果能够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活,并且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因此而纠结而烦恼,那也是一种境界。当别人建议你提升某一种能力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不去提升这种能力,但是当你需要这种能力去做事情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困难,那时你也要能够坦然地接受这种结果。
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在选择,选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能否承担选择的后果是有好坏之分的。如果你做了一个选择,并且能够承担选择的后果,那这就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你做了一个选择,但是不能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那对你来说就是一个不好的选择。人们的后悔,纠结,报怨往往是因为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好选择的后果,到了后果出现的时候再来报怨。遇到难处,人们往往倾向于外归因,归因于别人,归因于家庭,归因于所处的地域,归因于国家,归因于整个社会,甚至归因于这个时代,这样我们就可以放过自己。外归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自己和解,但是不利于我们自己能力的提高,只有内归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能否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才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而这种负责指的是既不能自责,也不能责怪他人,要能够坦然的接受一切,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我们有限的成长过程中,当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对待的时候,不妨听一听他人的建议,从中获取对我们有益的方面提升自己。毕竟,人最终能改变的其实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