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点
# 问诊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舌苔
# 苔质
- 薄厚苔
- 薄苔,多见于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轻浅。
- 厚苔,主病邪入里,或食积痰湿,病情较重。
-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病邪入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
- 润燥苔
- 润苔,为正常舌苔,是津液上承之征;病中见润苔,提示津液未伤。
- 滑苔,主水湿内停。
- 燥苔,见于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的病证,提示津液已伤。亦有因痰饮、瘀血、阳气被遏等,致津液不能上蒸濡润舌苔而成。
- 舌苔由润转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液失布,病势加重。舌苔由燥转润,说明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病情好转。
- 腐腻苔
- 腐苔,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
-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等病证。
- 剥落苔
- 剥苔,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舌淡苔剥者,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证。
- 镜面舌,主胃气阴大伤。镜面舌,舌色㿠白,甚则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虚,阳气虚衰,病重难治。镜面舌,舌色红绛者,为胃阴枯竭,胃乏生气之兆,属阴虚重证。
- 真假苔
- 真苔,又称为有根苔,是脾胃之气能熏蒸食浊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说明胃气尚存。
- 假苔,又称为无根苔,因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致,表明病情危重。
# 苔色
- 白苔
- 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 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表证初起,或里证病轻,或阳虚内寒证。
- 苔薄白而干,由外感风热所致。
- 苔白厚腻,为湿浊、痰饮内停,或食积。
-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为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 黄苔
- 主里证、热证。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化热入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 苔薄黄,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入里所致。
- 苔黄而干燥,为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证。
- 苔黄而腻,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化腐等证。
- 灰黑苔
- 舌苔浅黑即为灰苔,深灰即为黑苔。主热极,或寒极。
- 苔灰黑湿润,舌淡胖嫩者,为阳虚寒湿、痰饮内停之重证。
-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者,为热极津枯之证。
# 治则
# 预防
# 未病先防
- 扶助正气
- 调摄精神
- 规律生活 - 作息
- 适当运动 - 锻炼身体
- 防止邪侵
- 饮食
- 环境
# 既病防变
- 早期诊断
- 先安未受邪之地
# 治则
- 治病求本
- 正治与反治
- 逆者正治
- 从者反治
- 例:因寒致热 以热药治
- 治本治标
- 正治与反治
- 扶正袪邪
- 调整阴阳脏腑气血
- 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 四饮
在中医诊断学中,对痰饮二字作为辨证方法用:咳唾之粘液,稠而厚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根据痰液的稠与稀可以分辨邪正相争的盛衰情况。《医宗金鉴》云:阳盛煎灼成痰,阴盛凝蓄为饮。”阳盛为热,阴盛为寒。热痰、寒痰之分,与此意义相近。痰从火化宜清,饮从寒化宜温。急性炎症多热痰,稠厚色黄,治宜清火化痰。慢性炎症多寒饮,清稀色白,治宜温阳化饮。稠与稀反映抗病能力的强与弱,黄与白反映热化程度的快与慢,治各不同
《金匮》所列四饮的病因病机很复杂。简括而言之:外因冒雨受寒,先伤体表卫外之阳气,进而影响肺气宣肃失常,以致不能通调水液,聚而成痰。又因饮水过多,或者过食生冷,中焦阳气被遏,脾胃健运失常,饮食少,不能输布精微,湿阻而成饮。如果久病衰老,肾阳不足,对水饮的蒸化分利失司,可形成肿满。诸家们概括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三者之间,尤其是脾阳居中,脾阳不振,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三焦通道失常,发为痰饮喘肿
# 病机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三脏中又以脾失运化首当其冲;病性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 痰饮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 饮留胃肠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水饮属于阴邪,受寒则凝,得温则行,故以温化为原则。水饮之邪与人体的阳气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互为影响。水饮之邪盛,则阳气被遏;反过来,阳气虚者则水饮之邪难化。故温阳气化水饮之法,是邪正双关的
# 悬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 饮流胁下
# 溢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
- 饮流肢体
-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溢饮证溢散于四肢,用汗法可以发散之
#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 聚于胸肺
-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利之。水饮之邪从小便中利之,为最捷径之法
# 治疗
上半身肿,汗以发之;下半身肿,从小便利之。这是常规。发汗用温卫阳之法使水饮之邪外散,利尿用温肾阳法使水饮之邪下泄。化痰饮与治水肿有相通之处
- 温阳利水化饮法:温脾阳用《苓桂术甘汤》。温肾阳用《肾气丸》。温心阳用《木防己汤》
- 理肺除饮法:温肺化饮用《小青龙汤》。发汗清热用《大青龙汤》。泻肺逐水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 和胃化饮泄满法:和胃化痰止呕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逐水饮用《甘遂半夏 汤》
- 攻下逐水法:峻下逐水用《十枣汤》。前后分消用《己椒苈黄丸》
# 中药七情配伍
- 单行
-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古方独参汤,即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失血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
- 相须
-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像这类同类相须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 相使
- 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这是功效不同相使配伍的例证,可见相使配伍药不必同类。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 相畏
-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这是相畏配伍的范例。
- 相杀
-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等。相畏和相杀没有质的区别,是从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对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 相恶
- 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 相反
-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药物
# 十剂
- 十剂指以中药功效特性对方剂进行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 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
上次更新: 2024/05/27, 0:05:00